top of page

山东 掖县 平里店 

 

平里店镇地处胶东半岛莱州湾畔,坐落在莱州市东北部15公里处,距青岛、烟台两大国际机场均120公里,距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一一莱州港18公里,距青岛、烟台两大港口仅120公里。面积76.4平方千米,人口4.6 万. 境内公路四通八达,206国道从镇驻地穿过,烟潍高速公路在镇内通过,与已建成的同三高速、济青高速、烟潍高速连接,可直接并入国内高速公路网内,使平里店与全国各大主要城市实现公路高速直达。大莱龙铁路从镇西部穿过,大大提高了对外输出能力。

 

 

 

 

 

 

 

 

 

 

 

 

 

 

 

平里店镇隶属于山东烟台莱州市,位于莱州市东北部。截至2005年,,耕地面积4093公顷。该镇辖60个行政村。该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全镇辖60个行政村,总面积8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93公顷。近几年来,平里店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先后荣获"山东省百强乡镇"、"山东省小康乡镇"、"山东省村镇建设新型乡镇"、"山东省专利镇"、"山东省精神文明示范乡镇"等荣誉称号。

 

 

因镇政府驻平里店而得名。邻村婴里系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大夫晏婴的故里,人们为纪念政绩卓著的晏婴,曾在此修建一座长亭,后逐渐发展成村,取名平仲故里店。明末,演变为平里店。1938年属掖县第四、六区,1950年分属掖县第四区(过西区)和第六区(西障区),1955年改称掖县平里店区。1958年8月,成立平里店公社,1984年4月,更名平里店镇。1996年,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3.2万人,辖淳于、婴里、平里店、店东、店王、柳行、大沟崖、新光、麻一、麻二、麻前、麻后、前曹家埠、后曹家埠、石柱栏、石姜、石干、石东、战家洼、姜家、毛家、芦园、郑家、诸流、宿家、杨家坡、西北障、东北障、刘家、宋家、战家、杨家、张家埠、洼徐、前小朱、后小朱36个行政村。2000年12月,苗家镇的24个村并入平里店镇(原苗家镇另外20个村并入朱桥镇)。

 

镇农业资源丰富。到2005年,已形成草莓、大樱桃、大姜、圆葱、黄金梨、葡萄、三鲜蜜桃、花卉八大绿色生产基地,总面积达4.3万亩,其中草莓11000亩、优质苹果8000亩、圆葱7000亩、大姜7000亩、桃3300亩、葡萄3000亩、大樱桃3000亩、黄金梨1000亩,年产水果、蔬菜10万吨以上,约占全市总产量的15%。

现有东方丰竹农产有限公司、三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龙德果蔬有限公司和京平冷藏有限公司四个农字号龙头加工企业。工业基础雄厚。悦龙牌橡塑制品、品字牌造纸机械获IS09002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目前,全镇已形成机加工、橡塑、纺织、铸造、铝型材、电子、食品、笔刷、建筑等九大重点规模行业,群体专业化 优势明显。地质肥沃。土质属潮棕壤,有机质:1.0-1.2%;含氮:0.08-0.lmk/kg;碱解氮:70-90mk/kg;速效磷:20-30mk/kg;速效钾:80-120mk/kg;PH值:6-7,极易适合农作物生长。气候适宜。地处北纬37度,东经12度,属暖温带东亚季风海洋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4摄氏度,年平均降雨780毫米,无霜期180-200天。水资源丰富。镇流域有王河、龙王河和老母猪河三大河流。在王河上游建有大型翻板闸和橡胶坝各一处,总蓄水量达200万立方。

 

辖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有三埠一岭。金钟埠海拔68米,曹家埠海拔62.5米,张家埠海拔59.8米,战家岭海拔51.7米。境内有万岁河(龙王河)、老母猪河(泉眼河)、小龙王河、小集水河等河流。

 

平里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史记·管晏列传》载,春秋齐相晏婴是莱之夷维人,据传在故里生活了28年。晏子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位国君57年。主张仁爱和礼仪,外交应变机敏。平里店晏婴文化广场长廊,今存重修平仲故里碑,清嘉庆二年(1797年)三月立。

石姜古城。相传秦始皇东巡时,路经今平里店石姜村西南,发现有凤凰落在沙丘上,便决定在沙丘北面建城,用沙土、石灰合打成高10米、宽10米,东西、南北各1公里的土城,并设有石人、石马、石羊、石狮等。至今墙基仍清晰可见,遗有石人1,石羊2,石兽2。雕工粗糙,除1石羊首部残缺外,余均完整。

 

吕村年画。吕村年画闻名于胶东半岛,以其精细的手工工艺、艳丽的墨彩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群众和中外客商青睐。2006年12月列入烟台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吕村年画源自民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清咸丰年间,民间艺人张文兰开画屋教子孙绘制年画。其题材多是祭祖、消灾、赐福、贺官、庆寿、烟火接续等。内容为渔樵耕读、才子佳人、琴棋书画、福禄寿喜、自然风光、花鸟鱼虫、红男绿女、文武财神、菩萨门神等包罗万象。吕村年画融版画、传统国画和民间壁画技法于一体,经过了几代人探索和潜心研磨,形成了今天勾里填色、水墨色彩交融的工笔年画风格,为百姓喜闻乐见,久传不衰。

 

镇农业资源丰富。到2005年,已形成草莓、大樱桃、大姜、圆葱、黄金梨、葡萄、三鲜蜜桃、花卉八大绿色生产基地,总面积达4.3万亩,其中草莓11000亩、优质苹果8000亩、圆葱7000亩、大姜7000亩、桃3300亩、葡萄3000亩、大樱桃3000亩、黄金梨1000亩,年产水果、蔬菜10万吨以上,约占全市总产量的15%。

现有东方丰竹农产有限公司、三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龙德果蔬有限公司和京平冷藏有限公司四个农字号龙头加工企业。工业基础雄厚。悦龙牌橡塑制品、品字牌造纸机械获IS09002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目前,全镇已形成机加工、橡塑、纺织、铸造、铝型材、电子、食品、笔刷、建筑等九大重点规模行业,群体专业化 优势明显。地质肥沃。土质属潮棕壤,有机质:1.0-1.2%;含氮:0.08-0.lmk/kg;碱解氮:70-90mk/kg;速效磷:20-30mk/kg;速效钾:80-120mk/kg;PH值:6-7,极易适合农作物生长。气候适宜。地处北纬37度,东经12度,属暖温带东亚季风海洋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4摄氏度,年平均降雨780毫米,无霜期180-200天。水资源丰富。镇流域有王河、龙王河和老母猪河三大河流。在王河上游建有大型翻板闸和橡胶坝各一处,总蓄水量达200万立方。

 

徐姓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其渊源可以追溯到4200多年前的黄帝第十世裔孙若木。从古徐国至今,数千年的发展使得徐姓成为中国当今第十一大姓,近2000万人口。在徐姓人口大省的江西,徐姓位列全省第十大姓,作为北徐最重要的一支,由东汉高士徐稚衍生的“南州徐氏”更是占据了当今世界徐姓人口的一半左右。徐姓家谱是以特殊形式记载徐姓宗族发展的史书,在中国传统社会血族习俗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徐姓血脉的谱系。

 

真正意义上的徐姓家谱出观于魏晋以后,东晋贾弼之撰《十八州百一十六郡谱》,南朝官修《百家谱》、《十八州谱》、《新集诸州谱》等,其中都包含有徐姓人的谱牒。到了唐代,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徐姓被列为上等。南宋陈过庭在《徐氏族谱叙》中说:“传之唐之太宗,奏天下谱牒,退新门进旧望,左膏粱右寒微,合193姓1891家,而徐氏亦与首称焉。”此后的《贞观八年条举氏族事件》、《姓氏录》、《姓族系录》、《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元和姓纂》等一系列官谱中有关徐姓的部分,都保存了一些唐代徐姓家谱资料。除了官谱之外,魏晋到隋唐时期私修家谱的风气也非常盛行,这一时期的徐姓人也私修了不少家谱,国家谱局的巨制官谱正是对这些为数众多的私谱汇总整理而成的。经过唐末农民起义的涤荡和封建割据之间的混战,唐以前的家谱大都散佚,谱学作为学问也很少流传,这便是史书上所说的“谱学中绝”。

 

作为中华大姓,徐姓人是很重视家谱编修的,是修家谱最多的姓氏之一。据几个中国家谱的主要收藏地的统计可知:北京图书馆共收藏家谱2770种,其中徐姓家谱87种,永于(119种)、陈(110种)二姓之后居第三位;美国犹他家谱学会藏有中国家谱2594种,其中徐姓有67种,居第六位;山西社科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藏有家谱2565种,其中徐姓有63种,居第八位。

 

民国时期是编修家谱最盛的时期,中国现存的家谱大都出于这一时期,其内容之充实,体例之完备,都是其他各代家谱所不及的。出于这一时期的《江阴梧塍徐氏宗谱》便是中国传统家谱的一个典范。此谱始修于明宣宗宣德已酉年(1429),仅明代就编修过5次。清代又有徐仲昭顺治年间修成的《家传》、徐东维修《乾隆辛丑谱》、徐光授修《道光丙戌谱》、徐圣才修《同治癸酉谱》、徐浚明修《光绪丁未谱》。特别是《同治癸酉谱》的编纂水平最高,做到“序昭穆则世次祥明,考行实则文献足征”。所以,梧塍徐氏宗谱被时人誉为“大江南北谱牒之冠”。

 

现存的《梧塍徐氏宗谱》,是抗日战争时期梧塍徐氏马镇支派推族长徐聘莘主持重修的,这次重修以《光绪丁未谱》为蓝本,因而保存了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梧塍徐氏宗谱的主要内容。此谱共52册59卷。明代杰出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便出于江阴梧塍徐氏。赖于《江阴梧塍徐氏宗谱》的保存,使人们对正史失载的徐霞客本人以及其先世和后代的情况才有所了解。据《宗谱》记载,江阴梧塍徐氏是东汉末年徐稚的后裔,徐稚为江西南昌郡人,号称“南州高士”。一世祖徐锢在北宋末年曾任开封府尹,在金兵南侵、宋室南渡之际,带了大批“中原文献”,扈跸南来,随南宋小朝廷播迁于杭州。四世祖徐守诚南宋宁宗庆元间曾任吴县尉,举家迁到苏州。此后“诸子姓散居荆侯、云间、琴川”,即宜兴、松江、常熟一带。到了元代,徐守诚之子徐千十一,始迁至江阴县西顺令梧塍里居住,所以五世祖徐千十一实际上是江阴梧塍徐氏的始祖。梧塍里的具体地望在今江阴县祝塘乡大宅里。九世祖徐麟曾以布衣应诏明廷,出使西蜀,招抚羌人。后辞官荣归故里,广置田产,成为拥有近十万亩土地、藏有数千卷书籍的富豪大家、文献巨室。从十一世祖徐颐始,到徐元献、徐经、徐洽四世皆有文名。到十六世祖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时,虽家道已经中落,但夫妻努力经营,使“家业得以复振”。

 

家谱修成后,为了保证家族血缘延续的完整记载,都必须在一定时间内续修。至于家谱应多长时间续修一次,基本上没有统一规定,大致处于自发状态。如清代玉牒,规定10年一修,民间家谱,有规定10年、15年、30年、60年,最多到三世,即90年一修的。然而,虽然各家族有所规定,但由于战乱、兵燹、瘟疫及自然灾害等外在原因,再加上家族自身的迁徙、人才、经费、资料和对家谱作用认识等家族内部原因,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续修的家族并不多见,至多是在一定时间段内按规定续修。

 

现存的各徐姓家谱中,能够见到修谱记录最早的是隋代。

据《新安徐氏宗谱》中保留了一份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修《氏族谱》时主修者高士廉给隋炀帝的奏折,奏折里提到,为编《氏族志》,隋炀帝曾下诏“九州百郡仕贵赍先世谱状投上秘阁,品为四海大姓,”于是,时任尚宝丞的“徐宇等投进谱状”。这里的谱状,是家谱的一种简单形式,大约只有世系,但由此也可看到,徐姓在隋代,已有简单家谱编成。此外,在唐代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大约武则天又想再修一部《氏族志》之类通谱,下诏“在廷臣僚,属四海望族,令行具先世名公巨卿为官得姓之由,各宜采摭来上,俾下有司辑成家谱,以传将来。”即是命百官报送家谱,殿中侍御史徐有功、左补阙侍中徐有业遵旨,“进先世名臣家谱”。此处的“家谱”,大约比前世的“谱状”要详尽一点吧。另据《延寿徐氏族谱》介绍,早在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年),本家族即已修谱旷。

 

在现存徐氏家谱中,《小留徐氏宗谱》十二卷,共连续修过十一次,此谱亦名《小留徐氏九修宗谱》,分别为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年)、穆宗隆庆四年(1570年),清圣祖康熙十七年(1678年)、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宣宗道光十一年(1831年)、文宗咸丰九年(1724年)、德宗光绪二年(1876年)、溥仪宣统三年(1911年),由于谱中有北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元顺帝至正二年(1342年)两篇旧序,故这个徐姓家族连续所谱当在11次。此外,《姚江徐氏宗谱》从明神宗万历年间到1916年,三百多年,共九修。《马嘶桥徐氏宗谱》也是从明万历年间至民国五年,共十修,再加上宋代旧序,可见也有十几修。修谱频率最高的当数《云阳徐氏族谱》,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1926年,343年间,共十三修,每次修谱的间隔分别为:15年、30年、34年、40年、35年、41年、28年、19年、31年、17年、31年、22年。这种修谱频率和修谱次数在其他家族中是不多见的。

 

据《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和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的《中国家谱目录》记载,留传至今的各类徐姓家谱共789种,仅上海图书馆就收藏了326种。但这仅仅是见于这三部目录中的,这三部目录没有收载的公私所藏决不会少于千种,但具体多少,只能有待于《中国家谱总目》修成后,方才能有一个大致准确的数目。

 

在山东省郯城县城北3.5公里处,205国道西侧的平原地块,有一座方圆百米,高近十米的圆锥体墓葬,突兀而立,巍然壮观。这就是被称为我国徐姓始祖的陵寝——豹公墩。


  豹公墩,也称豹墩、大墩、六里墩,据考证为夏朝徐国五代国君的墓地,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南宋淳熙乙巳年(公元1185年)由西山蔡元定作序修订的《徐氏宗谱》记述:“按,伯益公以前荒邈难稽,史传互异,罔所适从,而皋陶生伯益尤经书未载,出于杂记,今不敢漫宗,故谱牒自伯益公始。伯益,名大费,佐禹平水土,封嬴邑侯,娶姚氏生二子。长大廉,封陆氏后为嬴;次若木,夏仲康封徐国君,食邑东海,生四子,分四姓,长征国、次终黄氏、三季胜马氏、四简赵氏。征国,夏袭徐国君,徐氏得姓始祖,生子房。房,一作王房,夏袭徐国君,生子仁。仁,夏袭徐国君,生子豹。豹,夏袭徐国君。以上皆葬东海郯城北七里……”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徐豹是夏朝徐国的第五代国君,由封地得姓,其以上几代,因世封徐国君,“食邑东海”,故死后葬于“食邑”之地的“东海郯城北七里”。对于以上的说法,江西临川草坪《徐氏宗谱》、福建南城龙溪《徐氏宗谱》、安徽歙州《徐氏宗谱》、贵州铜仁《徐氏宗谱》等均有大致内容相同的记载,至今未有二说。

 

© 2023 by the Smith Family.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 YouTube Clean
  • Facebook Clean
  • Twitter Clea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