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家园
The XU Family
东海徐氏,中华之望族也。遥溯夏后氏时,伯益因佐禹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受封于“徐”。据出土文物考证,今沂河流域之郯城、苍山、费县、平邑,即为徐国初创之腹地也。徐国延世逾千五百余载,极盛时曾称雄东夷。鲁庄公二十六年,鲁联齐、宋伐徐,迫其中枢南移。东周敬王八年,徐国为吴所并。其王室与黎民不泯念国之志,遂以国名为其姓氏焉。徐氏一族历经数千年发展,瓜瓞蔓延,英才辈出,既有治国之良臣名宦,亦有安邦之将帅军魂;既有文坛之鸿儒巨匠,亦有商界之巨贾精英。至于投身百业而奉献且业绩佼佼者,更若群星璀璨,不胜枚举矣。
古郡郯城,因系徐文化之发源地,备受世人瞩目。此城承连苏鲁,地利甚佳:马陵绵亘自成天然屏障,沂沭纵贯恰得渔舟之利。更兼沃野无垠,稻麦飘香,林网如织,银杏披金。徐国之根基,盖发脉于此焉。其后,孔子所师询之郯国,亦设治于斯。迨至秦汉,此地或为东海郡治,或为徐州治所。故而天下徐氏,均多以“东海堂”为其郡望徽识。且代代相传,远播流风,口嘱谱记,引以为荣,千载百世,不敢忘源。吾华夏儿女这一血浓于水的殷殷情愫与民族凝聚力,可感天地,可照汗青!距县廓北七里处有一高阜,其封土比周围地面高出约十五米许。耆旧相传,称曰“豹公墩”。经遍查各地存世之《徐氏宗谱》,复请方家学者进行实地勘考,确知此处为徐氏先祖之墓群。伯益和徐国之诸位国君,如一代若木、二代征国、三代房、四代仁、五代豹、六代谦、七代佥、八代澄、十四代强和十九代侍,皆安葬于此也。新世纪初,海内外徐氏后裔念祖寻根,函电交驰,祖陵存废诸事,寻探至详,渴盼早返故国祭拜先祖之情,溢于言表。当地政府对此甚为关注,遂于二零零二年将陵地辟为文物保护单位。今岁伊始,市、县领导又数次亲莅考察,经征询方家与海内外代表人士之意见,决定将该墓群定名为“中华徐氏始祖陵”,并成立管委会,专司陵墓修缮与保护之责。
仰观夫徐氏祖陵,巍巍然坐落于百里平野之上,突兀雄踞,气势恢宏。至若春和景明,或秋高气爽之季,海内外徐氏后裔与各界人士,定会风尘仆仆,接踵而至,祭扫祖茔,诚奉心香,缅怀先祖之伟业,秉承前辈之懿德,乃使优秀传统文化赖以弘扬光大。华夏骨肉同胞得以和衷共济,构建和谐社会之大业,诚当有期焉!饮水思源,感慨万端,欣于祖陵首期工程修复告竣之际,特勒碑虔祭。伏惟尚飨。
山东省临沂市望族文化研究会
山 东 省 郯 城 县 人民政府
公元二零零四年十二月
----------------
郯城古为徐国之域,上古时期徐氏始祖发祥于此。四千多年来,徐氏族人瓜瓞蔓延,葳蕤繁茂,允称中华之望族,功业著及宇内。此诚庇先祖之荫也。据南宋淳熙间《徐氏宗谱》载,夏仲康封若木为徐国君,食邑东海,若木子征国袭徐国君,其后历房公、仁公、豹公等,均葬东海郯城北七里。近年来,诸学者方家为研讨古郯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经搜阅史籍,访问智者,实在勘验,考定豹公墩为徐氏始祖陵寝。然陵历经沧桑,仅留方圆百米高冢,神位早不复存。徐氏族人过而睹之,常引为恻然浩叹。缘此,郯籍族众以始祖仙居于斯,空留遗冢,后人凭吊无所,爰倡立此碑,藉以聊慰先祖,以期徐氏四海同心,共建中华文明之伟业。广东族人伟坚公有诗为赞:
夏朝若木帝封疆,拓业郯城后裔昌。
周室偃王扬德政,颖川元直荐忠良。
东瀛仙草君房略,明代贤宗社稷匡。
望族当今排十一,五湖四海谱华章。
注;作者为法国巴黎龙吟诗社社长.中华诗词金牌奖得主.这首诗现已镌刻在郯城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豹公墩古墓群"旁. 诗中第三句是述周朝徐偃王事.第四句是三国徐庶荐诸葛事.第五句是秦朝徐福东渡事.第六句是明代徐达事.
族末 徐绍贵谨撰 徐树超书丹
公元一九九八年四月吉日
------------------
东夷之域谓徐戎,
海岱及淮国运兴。
若木封疆千古继,
族人建业一脉承。
发祥郯地夺美誉,
光大神州享盛名。
今日丰碑巍然矗,
心香敬献慰祖灵。
徐绍贵
2007-3-25 12:58:00
-------------